Tuesday, December 22, 2009

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----Tomas Transtomer

注一 : 这首诗不是我写的,诗人是来自瑞典的托马斯.特朗斯特罗默(Tomas Transtromer ) ,是我从北岛的书《时间的玫瑰》里抄下的。所以,这里大部分都是北岛的文字,他是这首诗的译者,而我写的文字则会有颜色。

注二 : 这首诗以下会有一点解释,有北岛的也有我的一点想法。所以,最好是先读完这首诗,然后再看下面的注释,再对照回诗中的那一部分。



果戈理

外套破旧得像狼群。
面孔像大理石片。
坐在书信的树林里,那树林
因轻蔑和错误沙沙作响,
心飘动像一张纸穿过冷漠的
走廊。


此刻,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,
转瞬间点燃青草。
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,下面
那马车像影子滑过我父亲
亮着灯的院子。


彼得堡和毁灭在同一纬度
(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)
在冰封的居民区像海蜇漂浮
那披斗篷的穷汉。


这里,那守斋人曾被欢笑的牲口包围,
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。
人类摇晃的桌子。
看外边,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。
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!



《果戈理》是托马斯最早的作品之一,收入在他的第一本诗集《诗十七首》(1954)。果戈理是俄国19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,其代表作有《死魂灵》和《钦差大臣》等。其生平有几个重要因素与此诗有关:其一,他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,在乡下长大;其二,他父亲早逝,他离家去彼得堡谋生,结识了普希金等人,彼得堡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城市;其三,他一生贫困,终生未娶,死时年仅43岁。临终前,他被一位神父所控制,听其旨意烧掉《死魂灵》第二卷手稿;并在封斋期中极少进食,尽量不睡觉以免做梦。守斋致使他大病而终。

第一段------我在教书时,一个美国学生指出,“外套”这次也有书封套的意思,故此诗是从一本书开始的。我认为有道理。从他的阅读切入点出发,面孔像大理石片(扉页肖像),坐在书信的树林, 心飘动像一张纸便变成顺理成章了。是的,这首诗正是由阅读果戈理开始的,一种由表及里的阅读。最后一句非常奇特,心飘动像一张纸,即写作;而走廊用的是复数(plural) ,令人想到迷宫,显然指的是写作中的迷失。其实我觉得那句心飘动像一张纸不一定是描述果戈理写作时的过程,也可以是托马斯阅读果戈理的著作时的心理状况。


第二段 第二段充满了自然意象,是对果戈理在乡下的童年生活的回顾。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,由未被说出的火红的颜色点燃青草,而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显然是点燃的结果,似乎是烟在孩子眼中的幻象。那马车像影子滑过我父亲亮着灯的院子。在这里,马车代表出走的愿望,和结尾处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相呼应。刚用了用狼群,然后现在是狐狸,有一点很野的气氛。其实我的看法和北岛的有点不一样,那个"点燃"是描述夕阳西下时的状况,还是真的是有火在野草中蔓延?如果只是描写晚霞,那么下一句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就不是烟了。我觉得应该是童年中的果戈理正躺在草堆中望着天空,然后那些野草就像是犄角和蹄子在空中摇晃。不过我觉得读诗没有一定的解释咯,在某一些部分你要怎样看就怎样看,舒服就可以了哈哈。然后接下来,如果果戈理在躺着的话,在那个角度,马车就真的像个影子辗过他家院子。


第三段 与第二段的明亮梦幻基调形成对比,第三段由沉重抑郁的都市意象组成,显然和果戈理在彼得堡的生活有关。仅一句话代表了另一个世界的幻象。(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) ,用括号以示和现实的差别。彼得堡和毁灭在同一纬度是妙句,其妙首先妙在结构上,在起承转合上节外生枝,让人警醒,再就是妙在其独特的隐喻效果,把一个城市和毁灭这样的抽象名词用纬度并置,把地理历史和个人命运压缩在一起,使这隐喻变得非常之重。海蜇好像是水母,就像披斗篷的穷汉。


第四段 最后一段把全诗推向高潮。欢笑的牲口作为童年的伙伴,已经永远消失,树线其实是生命之线,而树线以上的远方暗指死亡。人类摇晃的桌子,是典型的托马斯式的警句风格,稳准狠,即突然又合理,像炼丹术一般。我们人类的桌子,难道不是在摇晃吗?看外边,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,依我看,是这首诗最妙的一句。如果只是灵魂的银河并没有什么,但黑暗和焊住一下激活了它。那种窒息感(即人类的精神困境),却用如此辉煌的意象照亮,想想看,这个意象太大了,要用什么样的尺子才能衡量它?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!如果马车第一次出现指的是离开家乡的话,那这次则代表了死亡与超越。守斋人和欢笑的牲口有一种紧张且对立的关系,所以我觉得牲口不一定代表童年伙伴,应该是别的东西。再者,段落的开头"这里"应该不是指他的家乡,应该是彼得堡或是什么的。可是下一句我就不懂是怎样了哈哈。人类摇晃的桌子这句很屌,冷静又突兀,异常尖锐。这里用"人类",而不是用人们或别的,真的很不错。而桌子呢,我觉得应该是暗指命运,人性,生命或生活。焊,就像使用烈火将黑暗和灵魂的银河的缝口焊接一起。


用一首短诗来概括一个作家的一生,谈何容易?托马斯从阅读开始进入果戈理的生活,从童年到彼得堡直到死亡;不仅涉足作家的一生,也涉及其内在的危机,并由此展示了人类普遍的困境。而且托马斯写这首诗时才年仅18岁。

之后我可能还会再放上几首托马斯的诗,因为我还蛮喜欢的,哈哈。


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