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苏菲的世界》章节<帕拉图>读后感
如何做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姜饼人?
首先我们要思考的是“一模一样”的定义。
无可否认姜饼人就是姜饼人。如果我把一堆各种各样的糕饼一同展览给你看,你必定能从马来糕,萝卜糕和竹筒饭中认出姜饼人(前提是你需懂得姜饼人的形态)
(姜饼人在我国很罕见)。
所以说,姜饼人有它特定的形态然而五十个姜饼人中却没有两个是相同的。
举例说,色泽的均匀度,脆度,有一些可能少了一只脚,或者肚腩上多了一些裂缝。
说它们都是一样的却又不尽然。
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它们拥有一模一样的形态?
模子。
(一模一样……可见这成语的“样”的定义和我的有异处。)
这个模子本身定是绝对的完美(完美和美是不同的。)
(完美,也就是说这个模子遵从姜饼人应有的形态。)
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拉到两千多年前的雅典。帕拉图(哲学家,公元前427----公元前347)他思考的问题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“流动”的事物之间的关系。
举例来说,一条河流,河水是流动的,因为它的水分子的特定的排列只是昙花一现在某个时刻中出现。然而什么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?
我想大概是河水流过泥土时的那些物理和化学的法律,例如力学和水分子的结构等等。
所以模子就是那永恒不变的事物,而,那流动的事物就是姜饼人。
那么我们是用什么来看姜饼人的呢?是用我们的感官----眼睛。
然后假设你看过了五十个不同的姜饼人,那么运用你的理智,你定能肯定真正的姜饼人是什么样的形态,它们的模子的形态!所以我们用感官来观察那些流动的事物,用理智来领悟那些永恒不变的形态。(可大部分人类都被局限在前者)
而永恒的形态,对于佛陀来说,就是“真谛”。
帕拉图将这个世界分为两个领域。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。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感官来约略这个世界。在这个世界中,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,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。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。另外一个领域是理型的世界。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,这些理型都是永恒不变的。(我把书中的理型解释成理想中的形态,模子)
这跟佛陀的想法也有共同之处。
据我所知,佛陀曾经领略过奢华的生活也见识过潦倒的穷人的困苦,和印度的残酷的社会阶级系统(caste system)(这系统的爪牙仍在现今印度的偏远地区筡害生命)
还有最后
生
老
病
死
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流动的事物,非永恒。都是一大堆的姜饼人。
佛陀大可以沉湎在他的感官世界中,然后仔细地渲染和描述。
可他却开始了对生命基本形态的思考,运用他的理智。(佛学中也教导我们要脱离出感官的认知)
到底生命的永恒和理型的形态是什么?
这个问题,我们一起来思考。
(这么多的生命,到底生命的模子是怎样?)
把你的想法打在chatbox 上,我们来讨论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